油封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油封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如何用改革红利解决农村养老问题【消息】大叶榉树

发布时间:2020-11-04 10:33:10 阅读: 来源:油封厂家

[导读]图为:新型农村养老(配图)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,新农村改造逐步普及,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。但是,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农村老人越来越多了。作为一项关系到农村经济、社会各方面的重大问题,农村老人谁来养… 图为:新型农村养老(配图)

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,新农村改造逐步普及,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。但是,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农村老人越来越多了。作为一项关系到农村经济、社会各方面的重大问题,农村老人谁来养,已成为摆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道难题。农村养老体系建设,该如何统一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来呢?

农村老龄化,到了什么程度?

国际上,通常将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%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%,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。照此标准,中国毫无疑问已经迈进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。根据今年6月民政部发布的《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》,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1.94亿,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.3%;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.27亿,占总人口数的9.4%。

全社会层面上,老龄化已达到相当的程度;具体到农村地区,老龄化问题则更为突出。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,2010年时我国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就已达到15.0%,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.1%。

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只是老龄化问题的一个方面,养老压力的另一方面在于老龄化的速度加快。根据卫计委的统计,按照目前的人口结构变动趋势,预计到2020年,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.43亿,到2050年左右达到老龄化峰值,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。同样,速度压力在农村地区也表现得更为明显:在工业化浪潮中,大量中青年农民融入城市,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大大加剧。

越来越老,是老龄化的又一个重要表现。老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,截至2012年底,全国共有百岁老人5.6万人,比上年增长1.8%。平均寿命延长,自理能力下降,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失能期,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料,医疗费用的支出也不断加大,所有这些因素,最终都化为了养老压力。

如此多的农村老人,由谁来养?

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,在工业化转型期本就不可避免地处于不断瓦解的态势当中,比如两代人不再住在一起,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就难以保证了;而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制度选择又大大加速了这一态势,其中,以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最为明显。子女的减少意味着老年人经济供养压力的骤增。

尽管目前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,所占比例并没有降低,但是,养老质量出现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。即便子女在经济供养方面不存在太大压力,也难以保证对老人的悉心照料和精神关怀了。

对于最先走进城市的农民工来说,托邻居照看一下自家老人是常有的事。空巢老人的远亲,在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方面,往往不及近邻。这种靠邻居帮忙养老的模式,可以说是一种尚未规范化的社区养老。

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走向城市,不少老人现在已经无邻居可托付了,农村空心化微观表现为农村家庭空巢化,老人最担心的“如果有一天,我老无所依”的状况,在社会阶层流动中,来得比他们原想的要快得多。

农村老龄化作为一个社会问题,显然不是单靠家庭或社区就可以解决的。社会养老既是养老体系的重要一环,也是最后的保障。

我国目前社会养老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资金不足。社会养老体系健全的西方国家,大多是在工业化完成之后才进入老龄化的,而中国则未富先老,可用于养老的资金极为有限。根据《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(2012)》,2011年,我国有14个省(直辖市)养老基金收不抵支。人口大省山东2011年的养老金结余为205.7亿元,按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6万元成本计算,这笔钱仅能满足2.45%的老人对养老床位的需要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然已经逐步在全国农村范围内普及开,但所能提供的养老资金尚无法满足农村养老需求。

改革红利养老,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

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,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,应置于国家战略层面上做通盘考虑。养老体系的构建也需要顶层设计,统筹规划,由农业部、民政部、老龄委、卫计委等多部门联合解决。

目前,农村养老体系中存在的两个最大短板是人力和资金,家庭、社区、社会多元养老机制受制于此而无法充分激活。对此,农业现代化是根本的解决之道,出路在于农业农村改革。

以农村土地流转、农村金融体制创新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为主的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所带来的红利,将为农村养老提供有力的支撑。农村老人拥有土地财产权,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;利用好农村金融杠杆,农村老人的积蓄也可带来可观的投资收益。这些都是农村养老资金的有效来源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、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等可以将农民留在土地上,从而为社区养老、家庭养老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。

以农业现代化为根本,以农业农村改革为出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,并不乏先行者,本报记者李海涛报道的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“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”(详见本报第9520期第2版《乡村“内置金融”的郝堂试验》),就是其中一例。郝堂村通过成立养老资金互助社,将政府财政资金、社会资金、农村老人自有资金、村集体资金等共34万元统筹在一起,向本村村民发放贷款,将利息收入的30%用于给老年社员分红,将农民静态的生产要素变成动态的金融资产,可以说既是对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的探索,也是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的尝试。2012年,郝堂村的参社老人人均从互助社分红800元,当年新农保给村里每位老人发放保险金为720元,这就相当于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红利,为郝堂村老人又上了一份养老保险。

福建工业设计

常州产品设计

公主岭产品设计

贵阳产品设计